腔梗是指脑部深穿支的小动脉闭塞,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微小梗塞灶,大小常为0.2-15mm或者20mm左右,梗塞面积较小。多数人在成年后,即40-50岁时做磁共振检查经常会发现腔梗,多数属于正常老化的过程,不必引起太大惊慌。
部分腔梗可能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和基础疾病有关。比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者长期饮酒、抽烟,还可能有夜间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这些情况都会逐渐引起头部小血管发生玻璃样变,引起动脉硬化而产生小的腔梗。腔梗逐渐累计增多,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所以出现较多腔梗时,还是应检查是否存在某些基础疾病。
腔梗即腔隙性脑梗死,主要诱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表现为脑深部的微动脉发生堵塞,从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1、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可以使脑深部的微动脉发生动脉硬化,从而堵塞血管,引起血管流域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2、高血脂:长期的高血脂会使得循环系统内形成脂滴类栓子,随血液流至脑深部导致小动脉堵塞,从而引起腔隙性脑梗死。
3、糖尿病:长期的糖尿病会使患者的血液变粘稠,其中的糖类脂类以及蛋白质类物质极易凝聚,形成栓子,当栓子堵塞脑深部的小动脉时,会引起腔隙性脑梗死。
腔梗要注意:腔梗在临床上称为腔隙性脑梗死,指的是脑部小血管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管腔狭窄或管腔闭塞,可从饮食控制、日常护理、心理安慰等方面进行注意。
1、饮食控制:腔隙性脑梗死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因此,饮食上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出现血压、血脂异常波动,从而防止腔隙性脑梗死病情加重;还应戒烟戒酒,可防止脑部小血管损伤,避免腔隙性脑梗死血管病变。
2、日常护理:由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日常护理应注意定期翻身拍背,防止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除此之外,由于腔隙性脑梗死可能会引起肢体活动障碍,护理时应注意辅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还可对局部肌肉进行按摩,防止出现肌肉萎缩。
3、心理安慰:腔隙性脑梗死起病较为突然,患者多不能接受肢体出现的感觉障碍、活动障碍等情况,可造成情绪低迷、狂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需要通过多次心理治疗或心理沟通,对患者情绪进行疏导和缓解,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自觉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