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2024-04-10 10:42:59

扫码在手机中查看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重点是急性疾病,主要发病年龄为中老年人。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检查失语症、偏瘫等症状。结合脑脊液、脑血管造影术、头部CT扫描等诊断并不困难。其次,应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意识障碍和局灶。

       一、实验室检查

       缺血性卒中的脑脊液压力、常规和生物化学检查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梗死面积较大,脑脊液压力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也可以增加。在急性出血性卒中期,周围血液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略有增加。脑脊液压力通常升高到180~200mm水柱,外观为粉红色,蛋白质含量可增加。如果血肿不大,或患者为70岁以上(明显脑萎缩),脑脊液压力可能不高。如果血肿没有破裂到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就不能含血。当原发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压力通常高于200mm水柱,外观呈血性。

       二、特殊检查

       1.脑电图。在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期,脑电图显示弥漫性异常,慢波增多,病侧半球明显。一般2~3周后可以逐渐恢复。

       2.颅脑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期中线波常无偏移(大面积梗死除外);急性脑出血期中线波常偏移到病灶对面。

       3.放射性核素脑扫描。楔形放射性核素浓缩影可见于脑梗死2~3天后梗死区;血肿区放射性核素浓缩影可见于脑出血早期。

       4.脑血管造影。闭塞血管可在脑梗死的急性期发现。有时血栓形成的充盈缺损图像可以在血管中看到,但许多脑梗死病例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脑出血时可见脑血管血肿,有助于诊断出血区。

       5、头颅CT扫描。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脑梗死2~3天后,梗死区域发生低密度变化;急性脑出血血肿为高密度阴影,周围有低密度阴影,表明水肿区域。

       三、鉴别诊断

       1.急性颅脑损伤、慢性硬膜下血肿、脑瘤等。根据头颅的情况,应询问是否有头部创伤史,病后是否进行性加重。X射线照片和脑血管造影,CT诊断扫描等不难。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常出现意识障碍、局灶性体征、脑膜刺激等。但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烧、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等。意识障碍、抽搐、瘫痪等局灶性体征只发生在几天后。脑脊液压力升高,常规检查主要是白细胞增加,蛋白质含量可增加。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往往没有重要的发现。结合发病季节,一些脑炎和脑膜炎不难诊断。

       3.一氧化碳中毒。根据病史和急性血液。确定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诊断。

       4.代谢性中毒性脑病,如高渗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全身严重感染引起的昏迷,可根据病史、详细体检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

        

上一篇:​脑血管硬化并发症

下一篇:什么原因导致脑血管硬化呢

脑血管病的诊断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