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也常被称为自发性脑出血,是大脑血管破裂造成血液流出的疾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至30%。基本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如超重、酗酒、吸烟、使用可卡因等也可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疾病按出血部位可分为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室出血等,是病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常常突然发病,症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迅速进展。早期病状可能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出血量大和出血部位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昏迷,言语含混、面部麻木、视觉障碍、行走困难等典型症状也会随之出现。脑出血并不具有传染性。
导致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的原因较多,主要原因包括术后血压控制不佳,或患者自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建议患者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调控血压水平,还应在手术前全面评估手术风险,有助于降低脑出血术后二次出血的风险。
1、术后血压控制不佳:临床上见到的脑出血通常为高血压脑出血,往往是由于患者自身患有较多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容易导致形成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在一定诱发因素影响下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此类患者若术后血压控制不佳,如出现剧烈的疼痛刺激、咳嗽或其他容易造成颅内压升高的动作时,则容易出现再次出血,出血的部位可能为手术区也可能是其他部位的再出血;
2、凝血功能障碍:脑出血术后出血还可见于某些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或某些血液系统性疾病,如血友病患者,容易出现二次出血。此类患者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即使勉强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但仍可能存在伤口渗血或容易引发再次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