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表层或脑底位置出现病变导致血管破裂,血液顺着脑表面汇入蛛网膜下腔引发多种综合征,也被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数据统计,该疾病在我国急性脑卒中占10%左右,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急症病例之一。但多数人对该疾病认知存在不足,疾病究竟由哪些因素引发?临床上会呈现哪些症状?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引发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引发因素以先天性动脉瘤最为常见,临床上,该疾病也会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感染性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病等因素导致。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因个体不同存在差异,症状较轻者无明显体征和表现,症状较重者易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时间在4~6周左右,相应治疗及护理应集中开展,尽量避免探视,为患者打造安静、安全的住院环境。日常中,要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避免感染情况再次发生。
2.再出血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治疗期间易发生再出血情况,需要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若其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原有局灶症状、意识障碍加重、重新出血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护理期间,患者应尽量控制情绪波动,避免剧烈咳嗽,也要避免用力排便。血压过高者应遵医嘱合理控制血压,若出现躁动不安者,应遵医嘱合理使用镇静止痛药物。
3.用药护理:患者使用缓解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时,如尼莫地平等,易出现皮肤发红、心动过缓、静脉炎等多种情况。建议尽量使用深静脉输注用药,合理控制静脉滴注速度。随时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进行监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对患者水电解质及肾功能进行监测。
4.心理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剧烈头痛,从而出现焦虑、恐惧等多种不良情绪,易导致患者再次出血。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头痛的主要引发机制,让患者了解到随着血肿的不断吸收,疼痛也会随之缓解,有利于患者树立信心。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其他方式,如适当放松、冥想、转移注意力等缓解头痛。护理人员要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告知疾病的诱发因素、发生过程、治疗过程及护理等内容,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有利于稳定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依从性。
5.饮食护理:发病期间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关键。处于急性期时,患者应遵医嘱暂时禁食,随病情控制可遵医嘱给予高维生素、低脂、低油、低糖、易消化饮食,尽量坚持少量多餐原则,不宜过饱或过饥,防止增加腹压导致颅压上升。若合并高血压患者应控制盐的摄入量,每日饮水量在1500毫升左右,避免形成水潴留导致脑水肿情况加重。患者饮食时应尽量将头向一侧偏移,防止出现呛咳,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粗纤维食物,禁食各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戒酒。
6.并发症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并发症便是再出血,尤其是在发病后的2~4周内,患者日常用力咳嗽、用力排便、情绪过度波动、打喷嚏等都会成为引发再出血的诱因。医护人员要叮嘱患者卧床休养期间控制情绪,使用各种方法有效排便,避免出现再出血。同时,家属及患者要了解再出血的临床特点,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也要预防压疮及肺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情况每两小时更换体位,但动作要格外轻柔,时刻对头部进行保护。确保床铺的干净整洁,针对骨突出部位可使用软垫改善或给予定时按摩。住院期间,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发生感冒。同时,也要对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及口腔感染等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患者无法进食阶段可给予其口腔护理或使用含漱液进行漱口,避免腮腺炎及口腔炎的发生。针对尿失禁患者,应及时更换尿垫,随时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避免泌尿系统出现炎症。
今天大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了一定认知,疾病并不可怕,但需要患者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才能有助于疾病的早日恢复。日常养成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剧烈体力劳动,保持心态平和,禁烟酒,定期测量血压,合理运动,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