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出现脑萎缩,多考虑是由于年龄增长、大脑退行性病变导致。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脑萎缩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本身发生器质性病变而产生萎缩的一种现象。病理上表现为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男性多于女性,可分为弥漫性脑萎缩(包括皮层萎缩、小脑萎缩及皮层、小脑、脑干萎缩)及局限性脑萎缩(多见于局限性脑器质性病变后如外伤、血管病、颅内局限性感染等)。脑萎缩原本是在CT或MRI检查时,发现脑组织体积减小和脑室扩大等而命名的,因此,脑萎缩是许多疾病的神经影像学表现。
1、一般治疗:老年人如果存在高血压病史或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则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避免病情加重而影响到正常生活;
2、药物治疗:若是由阿尔茨海默症引起的脑萎缩,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美金刚片、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等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如果是血管性痴呆所致,可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并配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营养神经细胞,促进恢复;
3、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因颅内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脑萎缩,此时需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物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从而缓解不适症状;
4、康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患者加强运动锻炼,比如散步或者是慢跑,也可以适当做些有氧运动来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同时还要保持心情舒畅,尽量不要情绪波动过大或过于紧张焦虑,以免不利于身体恢复。
还可以给予针灸按摩等方式辅助治疗,但具体措施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平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体内所需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