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吃什么药对脑恢复最好 脑梗死也被称为缺血性中风,是基于脑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支血管供血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和相应的区域功能障碍。脑梗死后必须吃什么三种药?
一,降压药。
缺血性中风是长期高血压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压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炎症和损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脑梗死患者最重要的是长期达到血压标准,脑梗死后血压应控制在140/90以下,并长期维持。但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会影响脑血液灌注,导致中风恶化和认知障碍。尤其是低血动力学引起的中风,需要权衡降压速度和范围对患者耐受性和血动力学的影响。如果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狭窄,当单侧颈动脉狭窄≥70%时,收缩压应控制在130-150之间。如果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应控制在150-170之间。缺血性中风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是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即各种普利药物。特别是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二,他汀类药物。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拮抗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再生和突触重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从而防止脑梗死复发。因此,对于非心源性中风患者,无论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都应服用他汀类药物。
三、阿司匹林的小剂量。
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150mg)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斑块破裂时血栓形成,防止脑梗死再次发作。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为了防止复发,如果没有禁忌症和不耐受,他们提倡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一旦血小板受到抑制,其整个生命周期就不再具有聚集功能。血小板的生命周期是7-14天,但人体每天约有10%的新生血小板。因此,为了抑制10%的血小板更新,我们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偶尔阿司匹林漏服对抗栓影响不大,因为只要抑制80%的血小板,就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如果连续漏服,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因此偶尔漏服一次不用太担心,下次也不用加倍剂量,过量服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服用阿司匹林时,不仅要注意抗栓作用,还要注意出血风险。尽管小剂量阿司匹林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较低(不到0.1%),但任何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都不容忽视。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之前和服药期间,血压水平应控制在150/90毫米Hg以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增加的脑出血风险。此外,还应调查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应筛查根除幽门螺杆菌,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粘膜,防止消化道出血。
总之,预防脑梗死复发是一种综合治疗,降血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三个方面需要联动发力,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