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黄金抢救6小时

       中风又叫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有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但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中风,在我国都有“四高”的恶名,即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脑血管病在2000年我国居民十大死因中排第二位,“非死即残”令人谈中风色变,也使不少药商乘机吹捧特效药:“××药可以使堵塞多年的血管再通”。很多病人不是在发病时抓紧时间就诊,而是在坐失治疗良机后苦苦寻找“让血管复通”的药物。事实上,对于中风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堵塞的脑血管过了6小时后再疏通已经意义不大。为什么?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详细>

饮水充足可防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一般都是出现中老年人身上,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下面我们看看怎么预防?  饮水充足可防缺血性脑卒中  曾有实验在零时给予受试者200毫升的饮用水。当清晨时发现其血液黏稠度非但未升高,反倒下降。白开水等饮用水,确实可降低血细胞容积,降低血黏度。提倡临睡前饮用200毫升左右的白开水,不失为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可信又经济、实用的举措。…详细>

怎样快速识别缺血性卒中呢?

   快速识别缺血性脑卒中并及时转运到医院就诊,是急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也是提高康复质量的关键。所以说,时间就是大脑,脑血管病的治疗必须争分夺秒。    怎样快速识别缺血性卒中呢?只需做下列简单的三个动作,就能判断大部分的急性脑血管病: 1·微笑:正常情况下,微笑时,两侧肌肉运动是对称的,因此两侧的口角是对称的。如果出现两侧面部肌肉活动不对称,造成口角歪斜,则为异常。…详细>

脑卒中如何护理

脑卒中如何护理 1、注意控制食量 总的原则是保持能量代谢的平衡、轻度负平衡,体胖和超重者,更应注意降低热量。每餐最好维持在八分饱,决不可暴饮暴食。中老年人对糖的耐受力差,宜进低糖饮食。 2、宜进低盐饮食 摄取盐愈多,脑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也愈高。研究表明,低盐饮食对预防重症高血压、脑中风有重要意义。每天食盐摄取量最好低于6克。伴有严重水肿的心脏病人、肾脏病人,必要时应进无盐饮食。…详细>

为什么脑干会出血

     脑干出血的治疗要及时,争分夺秒,控制血压是最重要的一环。迅速地把血压降低到正常水平或稍微偏高水平,能有效的预防再出血,也就能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冬眠也是很重要治疗方式。冬眠能有效降低新陈代谢,降低脑细胞耗氧和能量消耗,保护了脑细胞。同时使病人镇静,使整个机体的耗能都降低了,增强了身体储备。对于出血量大、昏迷的病人,要及时行侧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细胞继发损伤和脑疝形成。如有肺部感染、要立即行气管切开,不要犹豫,纠正肺功能。对于并发症的治疗要积极,不能姑息,否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同时给予重症监护、吸氧、降颅压、止血、防治胃溃疡、保护脑组织及其他辅助治疗,定能够挽救大部分脑干出血病人的生命。病人一旦生命体征平稳,要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机体各功能的恢复。出院后也要给于生活辅导,养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再次复发。…详细>

脑干出血的治疗方法

     脑干出血是促进脑出血死亡的原因之一,是神经系统急重症 ,其预后差,病死率高。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脑干出血多由高血压导致基底动脉中央支破裂,往往在数秒到数分钟内引起昏迷。脑干出血的病人出现昏迷早且重,血压相对较高,眼位改变多,存活期短,亦可立刻昏迷、四肢瘫、针尖样瞳孔、数小时内死亡。那么如何治疗脑干出血? (1)起病突然,进展迅速,表现较重,常有昏迷;(2)呼吸不规则:可表现为吹气样、叹息样、潮式呼吸等呼吸衰竭现象;(3)瞳孔针尖样缩小:约70%的病例表现瞳孔针尖样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因为当脑桥、延髓受损害后眼交感神经麻痹,副交感神经尚未受损害或损害较轻,表现瞳孔缩小,但对光反射存在;(4)消化道出血:病情越重,意识障碍也越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也越高,与胃十二指肠粘膜受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和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5)交叉性瘫痪:脑干出血后,上行、下行传导束冲动阻断或受损,某些神经核团受损伤或破坏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同侧周围性脑神经瘫痪和病变对侧中枢性胶体偏瘫;(6)颇脑CT扫描或颅脑MRI检查:能准确地做出定位诊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依据。…详细>

脑干出血严重的并发症有哪些?

    脑干出血的发作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越是拖延了治疗时间,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就越不理想,即便可以挽回生命,后续的护理和后遗症的治疗难度也会加大,甚至出现永久性的后遗症或并发症,大大缩短患者的寿命。想要了解脑干出血治疗的最佳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下面就请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谭诚为我们进行分析。    脑干出血最佳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详细>

脑干出血手术后血压高正常吗?

   脑干出血是由于脑干中的血管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而破裂出血的疾病。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一般是根据病情的程度而定的,一般的保守治疗可能效果不理想,由于脑内的出血无法正常清理,可能导致症状得不到明显好转或有后遗症出现,这种时候就需要进行术前检查并准备手术治疗,后续做好预后即可恢复。针对脑干出血的病因以及术后护理等相关问题,下面就由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谭诚来进行解答。…详细>

 脑干出血最佳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

   脑干出血的发作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越是拖延了治疗时间,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就越不理想,即便可以挽回生命,后续的护理和后遗症的治疗难度也会加大,甚至出现永久性的后遗症或并发症,大大缩短患者的寿命。想要了解脑干出血治疗的最佳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相关问题,下面就请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谭诚为我们进行分析。    脑干出血最佳治疗时间是什么时候?…详细>

脑干出血能活多久?

    脑干出血是造成脑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临床上能够引起脑干出血的疾病类型是非常多,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部外伤等都有可能导致脑干出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针对脑干出血患者的寿命以及脑干出血患者醒过来的几率,我们特邀请聊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蒋庆贺为我们做专项解读。     脑干出血能活多久?    脑干部位出血是特别严重的一种大脑出血性的病变。脑干部位的出血的具体生存时间要根据每位患者脑干出血的具体部位,具体出血量,还有压迫的神经功能症状的具体状态来判断。一般情况下如果出血量比较小,没有造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增加意识障碍,患者生命受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患者脑干出血并且出现的呼吸困难,血压增加并且持续昏迷状态,患者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具体的患者存活时间是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综合性判断的。…详细>

脑干出血的前兆有哪些?

    脑干出血是外部原因或高血压等内部原因导致的血管破裂,其对神经有一定的压迫和阻碍,在发作前容易影响神经的部分功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大脑,因此其不仅症状严重,还容易在发作前导致患者出现异常。所以对该病症还需尽快处理,切莫拖延时间。关于脑干出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下面就请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谭诚来为大家进行解答。    脑干出血的前兆有哪些?…详细>

房颤容易导致脑卒中风险高

    房颤患者脑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3至5倍,且由房颤导致的卒中具有高致残性、高致死性、高复发性特点。房颤发生时,心房内会产生每分钟达350至600次不规则冲动,导致心房丧失有效收缩,会让人感到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有人没有任何症状。     房颤人群患病率为0.7%至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发病率不断增高,40岁以上人群中有近1/4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房颤。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脑卒中,20%至25%的脑卒中由房颤引起。苏晞介绍,出现房颤后,收缩功能失常的心房会形成血栓,脱落血栓到达脑部从而引起脑卒中。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死亡率可达四分之一,一年内高达一半。…详细>

如何预防脑卒中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些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因素,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虽然脑卒中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时并不会对我们造成大的危害,而且症状也不会很明显,但是大家也不能因此就不重视,它发病的机率是非常大的,一旦发病的话将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千万不可以小瞧了脑卒中的危害。…详细>

二手烟会增加脑卒中死亡风险

     二手烟会增加各种类型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并且暴露时间越长,二手烟量越大,风险越高。研究显示,二手烟可增加各种类型卒中患者10%的死亡风险,其中可增加10%的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12%的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论地域、男女以及是否当前吸烟都一致存在。比如,对于不吸烟者,二手烟会增加14%的各种类型卒中的死亡风险;对于吸烟者,可增加7%的各种类型卒中死亡风险。…详细>

脑卒中后该如何护理

    血管性痴呆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一些国际指南将其定义为由血管因素导致及与血管因素相关的认知障碍,其中包括卒中后痴呆。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是两种导致痴呆的不同疾病。前者多发生在卒中后,由于卒中病灶的部位影响了认知功能所致,常表现为注意力、语言能力及处理事物的执行功能障碍;后者是脑萎缩所致,常有突出的记忆力损害。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发病年龄常较阿尔茨海默病年轻,主要由卒中病灶发生的部位及大小决定是否出现痴呆症状,如果中青年患者发生的卒中病灶正好损害了认知领域,一样可以出现痴呆症状。决定血管性痴呆患者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如病灶的轻重、卒中与认知障碍的治疗、危险因素的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及发病的年龄等。…详细>